发布日期:2023-03-24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为什么中国在明清时期科技落后于西方?这个问题很值得聊,但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西方在中国的明清时期产生了现代科技,促使西方文明出现了爆炸性发展,而中国还是沿着固有轨迹前进,所以中国在明清时期被西方甩下了。但究竟为什么不早不晚,正好在那个时间段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想在现代谁都不会否认的是:农耕文明是存在一些的固有局限的。但这里桃花石杂谈不是说农耕文明不好,农耕文明也有很多优点,比如能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以及对和平安定社会的追求和崇尚等等,因为这也是农耕文明的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最有效的手段。 但从另一个角度,农耕文明没有欲望去追求对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助益的其它科技,因为对于农业社会来说,那完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只能被视为奇技淫巧。所以纵观全球历史,所有建立在农业文明上的国家,尽管人文和国家治理方面都不算落后,但都没有产生现代科技。中国是这样,印度也是这样。 (农业文明的本质就是追求安定,缺乏探索精神) 而欧洲的文明是建立在海洋文明的基础上的,尽管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文明也融入了很多农业文明的元素,但其海洋文明的本质一直没变。而海洋文明天生就需要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因为首先以海谋生的复杂性要远远超过农业生产,可能每天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因素,所以为了生存,人们就必需去思考更多和日常生活相对距离更遥远的东西,因为虽然今天明天不一定能有用,但可能后天就用上了。所以西方文明自古就拥有更多的探索精神,比如古希腊时代的各个思想流派,其中很多就孕育有一定的现代科学元素。 那为什么之前中国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直到明清才落后于西方? 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轨迹不可能是平缓的,而是以一种阶梯式的方式前进。比如,人们古代在看到天上的星星之后,很长时间都认为星星只是光点,根本想不到每个星星都是一个大圆球。这是因为人们在这个阶段缺乏观测手段,而不进行观测验证的话,完全凭空想像是根本没法产生科技进步的。所以人们要跨越这个台阶,就必需等到观测手段进步到能让人们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圆球。而一旦这个手段出现之后,人们之前累积的无数关于星星的假设就可以得到验证,最终去伪存真,在确定哪个理论是正确的之后在其基础之上再进行新的思考与观测,使人们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就是科学进步的整个过程。所以很多时候,科学进步确实是有“坎”存在的,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逾越,导致即使用对了劲,也会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成果与作用。 在明清时代之前,其实整个世界都在被这个“坎”所限制。而在都没有超越这个“坎”的情况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优势还是很大的,因为农业文明虽然缺乏科技创新精神,但各种农业社会的现实需求还是能催生很多人出于实用目的,去探索各种新技术,而农业社会特有的安定特性为这种实用性的探索提供了特别好的环境,中国很早就形成的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又为新技术的传播铺平了道路,所以虽然探索创新精神相对较低,但依靠庞大的人口基数,各种为了实用目的自然产生的新技术就足以让中国保持在世界科技的前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基本都是这样产生的,因此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但到了14、15世纪时,欧洲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是因为14世纪的黑死病使欧洲在几年之内就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使欧洲人认识到原有以教会为主导的社会体制已经没有任何前途,开始了包括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在内的大量新探索。而这种新探索和海洋文明固有的那种危机感,也就是不满足于实用的思维结合在一起,促成了欧洲人开始更多探究一些远离实用的学问。 (观测手段的进步,最终使欧洲文明跨越了那个制约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坎”) 而这种研究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欧洲文明最终跨越了那个制约了古代世界几千年的“坎”,其实就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等近代科学观测手段的发明,使欧洲人之前几千年积累的对世界的许多假想能够有了验证手段。这样一下子使原来许多跟现实生活无关的自然科学学问突然之间和现实生活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又催生出了更多新的观测手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最终催生了各个现代科学学科的诞生,现代学科所产生的生产力再作用于欧洲社会,最终使欧洲社会逐渐走进了现代社会。 而这种在实用之外再迈出一步,探索农耕社会中“无用学问”的态度,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缺乏,甚至是排斥的,所以古代中国始终没有走出那个原地打转的圈圈,或者说始终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向前挪步,所以到最后也没能自主地跨越那个“坎”。 桃花石杂谈 阅读古今历史故事
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