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8-04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王辉耀,苗绿,郑金连 发布时间:2022-09 点击封面查看大图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由CCG主任王辉耀博士、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主编,CCG副主任郑金连担任副主编,全书由总报告、出国留学篇、海归发展篇、专题篇和附录五部分组成,反映了新形势下全球留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分析了我国留学发展近况与变化,解读了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新动向,总结了来华留学人员的新情况,并探索发展留学事业、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报告显示,全球留学仍然保持增长势头,留学目的国和来源国进一步多元化;中国依然是最大留学生源国,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出国留学生增长迅猛;高层次、实用领域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留学中国”品牌积淀,中国成为亚洲学生重要留学目的国;伴随着留学回国热潮发展,越来越多留学回国人员参与国家治理;在地留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等领域迎来新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民粹主义兴起,全球化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根据报告,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人才流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问题使得当前世界形势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国际留学的格局产生变化,留学目的国选择更趋于多元化。美国等传统留学目的国持单边主义政策,应对疫情较为消极,国际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而英国、法国、德国等留学目的国则以更积极的政策吸引留学生,使得许多留学人员开始重新考虑留学目的国。而在多重局势影响下,全球留学仍然保持增长势头,呈现出较高的流动性。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大趋势,人们通过迁移和流动获得资源、交流、学习的需求也将持续发展,留学依然是人本全球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是国内较早关注留学发展的研究报告,是“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智库(CCG)一直致力于留学发展相关研究工作,至今年已是第八次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目前,此报告已经在海内外相关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力,是留学生及设计人才流动的各方了解国内外留学情况、变化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 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力,是留学生及设计人才流动的各方了解国内外留学情况、变化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 报告显示,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我国及国际留学呈现出十种趋势。以下为《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报告要点: ■ 全球留学保持增长,延续全球化趋势 第一、大变局之下全球留学依然保持增长势头。 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地缘政治以及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留学生数量仍保持稳定的增长。据UNESCO的统计与预测,从1999年到2019年,全球学生跨国流动人数增长了近2倍。长期来看,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国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人数排名基本保持稳定,美国始终是第一大留学目的国。短期来看,除欧洲国家接收国际学生有所增加外,美洲、大洋洲、亚洲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全球局势变化导致边境和签证政策变化影响,接收国际学生的数量有所下降,其中美国留学人数下降较快。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留学人数于2019~2020学年迅速增长,但2020~2021学年也受边境政策影响稍有回落。相反,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有所上升,受疫情影响较小。 注:2019~2020学年、2020~2021学年中国的数据未公布;因统计口径不一样,英国、德国的数据与“出国留学篇”略有不同。 资料来源:IEE. Project Atlas, Global data. [DS/OL]. [2022-05-25]. 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Project-Atlas/Explore-Global-Data 第二、留学产业依然是国际学生接收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留学目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并支持国际留学发展。 报告指出,去往目的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往往能对目的国产生积极的经济影响。2019-2020学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留学出行与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但仅在国际学生聚集的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国际学生就产生119亿美元的经济贡献,并支持了12.5万个工作岗位。国际学生除了向其留学目的国支付高昂的学费之外,也支出了住宿、零售、交通、健康保险等领域的大笔消费,生活消费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大为留学目的国创造大量工作机会,撬动了综合收入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繁荣。除此之外,国际学生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创新创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对OECD/UNESCO-UIS/UNICEF/World Bank关于新冠病毒的特别调查做出回应的29个国家中,略低于一半的国家表示调整了2020~2021学年国际学生入学政策,以更加开放和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留学。从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欧洲国家除俄罗斯以外普遍放开线下教学。2022年第一季度,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学校普遍恢复了正常授课,多数亚洲国家受疫情反复影响,学术机构开放政策时有变化,多采用混合式教学或线上教学。为了提振留学信心,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国陆续推出鼓励留学的利好政策。 第三、中国依然是最大留学生源国,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出国留学生增长迅猛。 从留学生源国来看,2019年中国在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留学的学生共1061511人,以超过第二名印度461792人近60万的数量稳居全球首位,同时印度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迅速,在多个国家已接近甚至超过中国。此外,越南是全球第三大留学生输出国,尼泊尔的学生出境流动率从2015年的9.1%增加到2021年的22.8%,出国留学倾向不断走高,哈萨克斯坦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有影响力的留学生输出国。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 第四、高层次、实用领域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 攻读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学生比例比攻读本科课程的国际学生比例更高,报告推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低龄留学回归理性,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学生出境流动性更大。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学生新生中,攻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分别占9%、21%和29%,女性出国获得高等学位的可能性与男性相同,且在教育和卫生领域所占比例较高。相对地,男性国际学生更偏好STEM领域。工作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观念以及个人和职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可能导致对女生和男生的不同职业期望,并影响其在选择学习的专业。 ■ 中国留学稳中有变,留学人员回国热持续升温 第五,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依然增长,未来可能更多留学生转向欧洲及亚洲国家。 根据全球化智库与中国银行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2019~2020年度,中国仍然是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有接近100余万学生在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就读,前五大留学目的国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日本。国际局势变化可能对赴美、赴澳留学有所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增长已经减缓,近几年来受中美关系和疫情影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热情更是持续降温。2020~2021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想比2019~2020年减少14.6%,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样,近几年中澳两国之间在经济贸易、地缘政治以等问题上的摩擦争端不断,留学澳洲人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2020~2021年下降幅度分别为9.9%和11.9%。未来,有留学计划的中国学生有可能将目光投向留学环境及签证政策更为友好的地区,留学需求有可能向欧洲和亚洲地区转移。2021年,中国大陆学生申请英国本科的总数超过了所有欧盟国家的申请数量总和,中国仍是英国本土以外国家中申请人数最多的国家。法国、德国陆续出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利好政策,留学交流开发潜力巨大。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具有地理位置临近、文化属性相似、留学费用相对可负担等优势,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的重要选择。预计全球疫情状况逐渐明朗后,亚洲区域内留学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一些原本前往欧美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将转道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注:2021年中国成为法国第二大国际学生来源国。 资料来源:IIE. Project Atlas, Global data. [DS/OL]. [2022-05-25]. https://www.iie.org/Research-and-Insights/Project-Atlas/Explore-Global-Data 第六、留学专业依然偏好STEM领域及商科,部分敏感领域或将受限制。 报告显示,最近几个学年,中国赴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以攻读STEM专业和商科、社会科学为主,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国留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受到目的国签证政策的影响。虽然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国家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STEM领域留学的限制,鼓励国际学生前来留学,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对留学生持敏感态度。虽然各国目前的工作签证偏好STEM领域国际学生,但是其中的关键技术领域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安全审查,相关专业的留学可能更受限制。 资料来源:根据本报告“出国留学篇”相关内容整理。 第七、出国留学意愿依然强劲,新时代留学人员心态更自信。 2021年中国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表明,在有留学意愿的学生中,九成以上坚持出国留学计划,面对疫情最常见的措施是延迟而非放弃留学计划,学生群体对于出国留学的意愿依然强烈。在留学目的地国开放边境并逐步放宽入境限制措施、高校开始恢复校园开放及面对面授课的趋势下,出国留学的积极性及人数将迎来反弹。随着中国在经济、社会、教育、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留学人员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以中国公派留学发展为例,中国公派留学的领域和项目覆盖面越来越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外合作项目计划等高层次、以国际科研交流和国内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公派留学项目发展迅猛,增速远超传统的公派本科或硕士留学生项目,公派留学生层次越来越高,留学人员更加自信。自信的心态让新时代留学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权利意识增强,同时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客观地看待中国与国外的差异认识到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任务与国际责任。 第八、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热持续升温,留学人员参与公共治理的热情高涨。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我国高校毕业生赴海外深造后回国发展的趋势也十分显著。据CCG《2020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相关调查,2020年着手回国就业并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增加67.3%。随着更多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或短期工作后归国,中国正在逐步形成“出国深造—回国就业”的国际人才环流趋势。在国家“双循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中,出国(境)留学与工作的中国学生人数将持续增加,具有海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同时,有留学背景、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越来越愿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为服务人民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更好地在国际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我国公共治理的长足发展和全球治理的充分参与。 说明:累计值自1978年开始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2010-2019年数据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 中国国际化教育蓄势待发,发展“在地留学”等培养国际化人才 第九、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逐步担起“在地留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重任。 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银行共同研究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分析,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不断上升,科技领域合作办学项目占比总体增长。根据《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推进发展了“在地留学教育”,“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的探索和技术普及为未来高等教育资源的跨时空流动带来了发展契机。教育部将继续支持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通过自主招生,以校际交流、委托培养等学分互认形式,缓解疫情影响学生出国学习的困难。未来,在地留学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望继续发展,其将成为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及全球学术与科研交流的重要渠道。 第十、“留学中国”品牌积淀,中国成为亚洲学生重要留学目的国。 2018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来华留学自费生比例占多数,“来华留学”的品牌价值受到大多数国际学生的认可,也因此蕴含着巨大的盈利潜力。帮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我国来华留学工作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培养对象,积极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 多措并举促进中国留学发展,提升国际人才培养竞争力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留学与国际化教育发展,CCG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切实解决出国留学相关困难,形成变局之下的“平安留学”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复杂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留学人员增加了诸多困难,留学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可引导相关留学服务机构以及学联、校友会、侨团组织等社会机构提供多方位的保障,总结前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防控常态化做好准备,进一步完善“平安留学”机制。另外,近年来民粹主义和排外情绪煽动回潮,针对中国乃至亚裔留学生的暴力事件和仇恨犯罪时有发生,建议有关部门和驻外使领馆对所在国的社会安全整体局势以及留学人员遭受歧视和攻击的个案高度重视,及时有力地进行交涉。 第二、做好突发事件影响下留学人员回国预案,解决学生家长后顾之忧。 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起,留学生群体始终面临“回国难”的问题;同时,百年疫情叠加俄乌冲突急剧变化,留学人员在外求学与生活容易受到局势影响。建议提前做好留学人员遭遇政策或意外事件的预案,为留学人员在外生活受到影响时迅速离境并回到祖国发展做准备。可以依托同学会、侨联、学联等群团组织建立留学人员国情研修班和考察团,加强政府与留学人员的紧密联系,帮助留学人员了解当下中国的发展态势、加快融入国内环境的进程。 第三、鼓励新一线及准一线城市加大力度吸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新一线城市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背景青年人才。为更好地承接“出国留学—回国就业”的良性人才环流,充分发挥人才能力,避免人才浪费和职能错位,建议各城市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充分的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离岸研究机构和合作项目,完善多元、开放、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同时着力解决留学回国人员回国就业创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职业道路选择的问题,以便回国后更好地融入本地市场。 第四、重视留学生国际交往优势,支持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目前全球化进程受到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影响,但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不会因此终结。从国际交流视角看,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留学是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熟悉国际规则并提升国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海外留学生群体因此发挥着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除个体层面的交流、交往之外,留学人员可以拖多重载体,在国外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传递并解读中国的政策,增进了各领域国际精英人才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促进中外普通民众间的直接交流,有利于建立跨国互信。因此,鼓励打通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二轨外交”渠道,为留学人员参与民间外交配备适宜的制度和政策,为其有效开展“二轨外交”提供指导与规范。另外,近年来也有更多留学生在学习中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产生兴趣,进入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建议将留学人员纳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潜在对象,建立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机制,构建一套包含推荐人才、人才能力提升和项目资助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国际组织人才孵化体系。 第五、发挥留学人员在公共管理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留学人员通常具备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发挥好留学人员这方面的优势作用和代表性,扩大其参与国家治理和建言献策的渠道,已经成为当前留学人员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议拓展渠道,在专业领域岗位探索实行公务员聘任制,鼓励留学人员到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和国企任职,适当增加政府地方挂职中留学人员比例,让留学人员在公共管理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机构和智库可发挥独特信息优势,协助开展公共管理和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选拔和推荐工作。 第六、留学仍是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应积极构建国际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仍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博层次以及技术进修类合作办学项目占比较少,且合作办学项目多集中在高等教育资源较发达的省市高校,项目区域分布不均。建议借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等已有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教育探索。同时,建议基于“政府—学校—企业”三大主体,逐步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地区的国际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形成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第七、建立来华留学全链条管理制度,提升我国国际人才涵养能力。 目前,部分国家留学生返华工作已经启动,外国留学生返华复课工作需结合国际疫情形势变化统筹推进。针对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就业和留存问题,尽快落实国家关于来华留学生就业、居留的政策,加强与社区、企业及社会机构合作,全面提升优秀来华留学生的留存率,加强国际人才涵养能力,促进来华留学生切实发挥作用。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借鉴他国经验,尽快完成来华留学生学术能力标准化测试的设计工作,并在培养方面继续探索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方式。此外,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既要重视政府对于国际学生的支持力度,也要激活国内外民间力量共同支持国际学生交流这一民心相通的关键渠道,构建留学生社区,发挥社群在加强持续交流、宣传来华留学、讲好中国故事、维系感情等方面的作用。 【相关链接】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