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22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宜采取“扬长补短,攻守兼备”“稳中求进,重点突破”等战略方针,从“质量提升、效率变革、新产业成长”等维度选择发展路径。 一、推动产业发展高质量首要的是战略的高质量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格局将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产业竞争将加剧。中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应遵循发展规律、竞争规律,灵活应对世界发展变化,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之机,着力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总体上可采取“扬长补短,攻守兼备”“稳中求进,重点突破”“虚实互动,软硬一体”“上下互济,时空优化”“互利共赢,内外统筹”等战略方针。 “扬长补短,攻守兼备”。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产业优势领域,着力弥补发展中的短板,消除产业发展的瓶颈。有竞争力的产业在全球进行布局,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如幼稚性产业、对外依赖性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要加强防御能力,增强供应链弹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稳中求进,重点突破”。要保持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圆满完成工业2.0与工业3.0的任务。同时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有序推进工业4.0等各项战略任务。要重点突破关乎国家安全与战略能力的关键产业、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关键基础设施的瓶颈,占据未来战略竞争制高点。 “虚实互动,软硬一体”。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推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与信息网络深入融合,推动硬件、物理基础设施与软件、数字化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发展。 “上下互济,时空优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供应链中的供方需方、创新链中研发设计与商业化产业化等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的共生性、复杂性、韧性与灵活性。分产业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升级,统筹短期与长期发展。完善地区间分工协作网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互利共赢,内外统筹”。大力增强中国的全球连接能力与流动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开放,将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的生产网络、贸易网络、创新网络、物流网络、资源网络等紧密联在一起,合理布局支撑中国发展的全球网络,构建中国的全球生产贸易体系。 二、在战略高质量前提下推进产业发展过程的高质量 产业发展过程高质量以优化发展模式、动力与路径为主线,通过“六大导向”“八大协调”“八大路径”,根本上改变产业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发展、不包容发展状况,走出一条集约发展、质量发展、智慧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第一,“六大导向”是指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质量导向、竞争力导向、创新导向。 目标导向。以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与实现产业强国目标为指引,推进新产业革命与产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做强战略性产业与关键产业。 问题导向。必须着力解决各次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与短板,特别是重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消除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需求导向。产业的体系、结构、布局以及产品品种、数量、品质、价格等,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需求,使产业体系与各类需求相吻合,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产业发展与国内需求条件相适应。 质量导向。坚持“质量为先”,将质量突破作为中国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予以重点推进,引导产业把转型升级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创新导向。要以新科技新理念新模式推动产品、工艺、流程、商业模式、管理、制度、服务、营销、组织、品牌等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使中国从创新追随者向创新领导者转变。 竞争力导向。以形成国家竞争优势、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导向,构建有利于提升竞争力的要素与环境条件,持续提升生产率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第二,“八大协调”是指产业规模(增速)与质量相协调;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工业、农业、服务业相协调;产业与社会相协调;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相协调;地区产业相协调;军事产业与民用产业相协调;传统动力与新兴动力相协调。 产业数量(规模)与产业质量相协调。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内需规模巨大,这就要求国内产业具有服务超大规模市场的能力。要做到量中有质,质中有量,量质互动。 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产业发展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利于产业升级,将绿色理念导入产业链条全过程,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工业与农业、服务业相协调。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现代化,以农村现代化支撑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工业竞争力提升,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做强生产制造环节的同时,更多引入服务元素,使得制造与服务彼此嵌入、交叉、渗透与赋能。 产业与社会相协调。产业发展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如就业增加、就业人员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等。社会发展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人力资源规模、优化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效的人力流动、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相协调。中国产业规模巨大,外溢效应明显,国际影响力强。中国应将国内产业升级与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结合起来。把握全球产业格局变动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国际经济大循环。根据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东道国的需求确立升级战略与对策。 国内各地区产业相协调。一方面要激发地区发展活力,充分调动地方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要保障各种要素在国土空间上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地区间产业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同发展的格局。 军事产业与民用产业相协调。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军事产业需要有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需要从党和国家建设的全局,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高起点上,谋划军事产业现代化建设,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必须推动军事产业升级与民用产业升级相耦合,以民促军,寓军于民,军民融合,通力合作。 传统动力与新兴动力相协调。中国既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初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初级加工基础好的比较优势。又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从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从低增加值向高增加值、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的转变。 第三,“八大路径”是指从“质量提升、效率变革、新产业成长、创新、模式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可持续发展、要素支撑”等维度实施路径选择。 路径1:标准化、精益化、管理优化相结合的质量提升路径。强化标准引领,形成“底线标准、消费者满意标准、战略性标准、国家安全标准、未来标准”相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构建质量与价格的科学联动、反应机制。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产品召回制度。 路径2: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的效率变革路径。围绕着降本增效、供需对接的要求,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强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供应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加快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企业内的人、物、服务以及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 路径3: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为导向的新产业成长路径。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高端装备、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特高压、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路径4:不同类型、层级、领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驱动路径。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未来方向等,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升级创新范式,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世界级的创新生态系统。 路径5:平台化、共享化、供应链化、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升级路径。改变企业单打独斗、单一“产业”思维,转向“体系”思维,促进产业融合,构筑产业、资金、市场、人才、平台、技术等诸多要素协同的产业与市场高效对接的新商业模式。 路径6:地区、国内、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空间优化路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畅通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等思路,推动各地区从全球分工体系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精准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优势产业,培育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发达城市群可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路径7: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导入各次产业、产业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生产、流通、物流、消费、投资、运维、评价、治理、供应链等各方面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与绿色产业发展,统筹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 路径8:通过要素供给升级与体制机制有效保障来提高产业发展潜力的要素支撑路径。包括:符合时代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的丰富人力资源;先进适宜的技术装备;强大、智能、安全、绿色的物理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规模适度的多层次多渠道资本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