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4-26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三农大家谈》解读二十大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建设农业强国有哪些重要意义,科技在农业强国的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做客《三农大家谈》,听听他作为一名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对建设农业强国有怎样的见解。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院长您好,欢迎您做客《三农大家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您看来建设农业强国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李成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个很重要的提法。报告中提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应该说是个短板、是个瓶颈。农业是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我们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我国应该说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距离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本质规定性要求还有差距。所以提出这个目标,我觉得非常切合中国的实际,也符合我们未来的方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有人说科技强是农业强的重要标志,那么您觉得科技在农业强国建设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成贵:农业强国或者说提升农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很综合的问题,牵涉到很多的因素、条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科技。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现代科技和现代装备应用的过程。传统农业是农业的1.0版本;上世纪随着一些科技的应用,农业进入2.0版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精准育种技术的应用,农业进入3.0版本;本世纪以来,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智慧农业进入4.0版本。 我们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也是现代科技和现代装备应用的过程,是深度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的过程。农业强国最根本的衡量就是它的竞争力,科技是影响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科技可以使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上移。 可以说,在建设农业强国中最根本的就是要科技赋能,用农业科技来武装农业运用,改变我们过去农业相对落后的状况。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的载体,也是创新的关键。为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您觉得科技人才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李成贵:农业现代化要靠科技,而科技归根结底是人。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群体是全世界最大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个说法我觉得非常好,符合世界人类进步的基本规律。 我国的科技进步,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背后都是大批的科技人才在做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才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归根结底就是放管服,松绑加激励,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科学家遇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要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特别要有一种好的导向和创新生态环境,让科学家潜心科研,研究具有应用前景的真的科学问题。我们不能浮躁、悬在空中,要探求真理、学以致用、维新笃行,避免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碎片化扩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粮安天下,种筑基石。加快种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您觉得我们该如何加强种业科技的创新研发,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 李成贵:种业给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2020年我们良种的覆盖率是96%,良种对增产贡献率是45%,种业整体上还是进步很快的。但是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种植业育种进步很快,畜牧业育种相对滞后。 从发展目标来看,农作物育种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全球要有更强的竞争力,畜牧业未来更多要强调自立自强,尽快地把自主研发能力提上来。 从路径和政策来看,农作物育种更多的是要科企合作,畜牧业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因为畜牧业育种需要大种群的数量遗传学观察,科研单位不具备这种实力。 还有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就是畜牧业的发展还是要走引进改良这条路,引进改良为主,挖掘一些本土资源基因为辅,在改良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品种。 我还要特别强调种业加强管理的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激励科学家、育种家的积极性,同时也规范市场,让企业更健康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是全国种业创新的高地,玉米、杂交小麦、蔬菜育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实现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农林科学院未来将集中攻关哪些领域,将会产生怎样的效益? 李成贵:北京农科院的一个传统优势,就是农作物育种领域,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和方法、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比如西瓜,全世界西瓜的优秀基因80%是我们发掘的,我们找到了影响西瓜甜度三个基因和影响西瓜瓤色的三四个基因。关于西瓜研究80%的高水平论文也是我们这边的。我们院要打造国内的育种高地和世界的育种高地。 北京农科院的农业信息化研究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跑地位。农业信息化和智能装备的团队加起来规模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一个团队了。我觉得未来农业发展就是生命科学,或者说叫生物科学与信息科学双向发力、融合发展的态势。我们要从这两个领域进一步发力。?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民盟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乡村发现转自:农民日报?2022年11月16日)